读书益寿
人们常说:“人是万物之灵。”人究竟“灵”在哪里?灵就灵在有一个无比神奇的具有思想活力的大脑。对于人的思想状态,西汉杨雄说是“精神恍惚,万念交错”,西晋陆机说是“精鹜八极,心游万仞”,梁朝刘勰则说是“寂然凝虑,思接干载;悄然动容,视通万里。”如此一个具有神奇活力的“心”,如果无所安顿,如何能平?如果无所激励,如何能乐?无数先贤为我们摸索出了许多平心悦性的方法,其中重要一项就是读书。读好书,善读书,就能使得心平性悦;经常保持心平性悦状态,就会有益于健康。
读好书,是说书的内容要好。说理透辟的哲理书,能使人明智旷达;科学实用的知识书,能使人充实多能;色彩斑斓的文艺书,能使人在大惊之后有大喜,大疑之后有大慰,可为人生增添无穷兴味。词达事理,内心充实,乐趣常在,都对健康有益。至于专门的养生书,常读更能直接利于身心。被历代奉为“学仙之玉律,修道之金科”的《黄庭经》,开篇第一章有诗说:“咏之万遍升三天,千灾以消百病痊。不惮虎狼之凶残,亦以却老年永延。”意思是说,若能咏诵《黄庭经》一万遍,就会千灾消除,百病痊愈,延年不老。这话虽然有些夸张,但是可以断言,经常咏诵《黄庭经》,扩而大之,经常阅读养生书,必会增进健康。文字是一种信息。既是信息,就会在肌体中产生反响。古代有个望梅止渴的著名故事,这就是巴甫洛夫所谓的“条件反射”。所以,读者的情绪跟着书中的内容起伏跌宕,时喜时忧,时哭时笑,时而轻松愉悦,时而紧张压抑,甚至拍案而起,这是常有的事情。常读养生的书,常使自己的身心陶融在舒泰、平和、清雅、愉悦的文字之中,接受的是一系列美好信息的刺激,又怎会不利于人的身心?所以中国养生学有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,就是不仅重术,重视方法,而且尤其重道,重视修养。读养生的书,不仅可以从中懂得一些养生的知识,学得一些锻炼规程、奇方祕术,更重要的是,读书的过程,本身就是陶冶心情,和适身心的过程。得,就是耳濡目染,潜移默化之中。中国古代的养生家们,都把读道书——养生书,作为他们养生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。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、宋代大文豪苏轼、大诗人陆游、到了中晚年时候,身边案头都是经常不离道书的。
善读书,是说读的方式要对。除了读书时要注意姿势、注意眼与书的距离以及注意光线等等之外,还有一条就是要注意劳逸适度。
李白曾经作有一首《嘲杜甫》诗曰:“饭颗山头逢杜甫,头带笠子日卓午。借问如何太痕生?总为从前作诗苦!”
白居易曾经作过一首《闻龟儿咏诗》,诗曰:“怜已解咏诗章,摇膝支颐学二郎。莫学郎吟太苦,才年四十鬓如霜!”可虽然读的是好书,著的是妙文,然而心太过,也一样会损害健康的。所以读好书也须读得从容,不可过于执著,不可刻意追求。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没有了